close
作者:許芳菊 出處:親子天下

這是個讓人有點難過的數字。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調查,將近三成的中小學生覺得在家裡很少或從來沒有人關心。
長期投入女兒的學校擔任愛心媽媽的清江國小EQ志工陳靜慧感傷的說:「我們真的碰到好多孩子,早上起床就一個人吃飯、上學,回到家也是空蕩蕩一個人,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。」
這些孩子到了學校,是否有多些人關心呢?
令人更難過的是,《親子天下》的調查發現,有近四成的中小學生覺得在學校很少或從來沒有人關心,超過四成的老師也認為學校不重視情緒教育。
很多孩子一到了學校,面對的就是抄抄寫寫的功課,或是接連不斷的大小考。很少老師會問問他們今天感覺如何?羅東竹林國小老師宋慧慈笑說,有時她看到老師罵學生,罵的連一點「感覺」也沒有,就是不斷在說教。
的確,「感覺」、「感情」、「情緒」,這些字眼,在學校的教育幾乎是隱形、甚至消失的。

消失的情緒教育

儘管有超過九成的中小學導師認為情緒教育應該納入正式課程中,但翻開中小學課程大綱,大部分的老師都不太清楚,哪一個科目是有系統的在教情緒教育。
在新竹水源國小長期擔任EQ志工的葉維焜就發現,這十年來,台灣教育強調自由開放,可是卻缺乏關於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教育,所以現在很多孩子自由度很高,但思考力、EQ不高的結果,就會變成挫折忍受力很低,很自我、很衝動。
美國羅格斯大學(Rutgers Universtiy)研究情緒教育的兒童心理醫師伊利亞斯(Maurice Elias)沉痛的指出,學校裡許多問題其實都是因為缺乏情緒教育的結果。當學生在學校裡經常帶著受傷、困惑的情緒,是無法有效學習的;情緒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人的重要部分,但在現在的教育裡卻缺席了。

老師也需要情緒教育

學校課程中沒有正式的情緒教育,但現實世界裡,校園卻隨時充斥著情緒處理不當的炸彈。
老師一方面要處理一般學生的吵架、衝突,一方面,還要面對班上與日俱增的情緒障礙學生。
根據教育部統計,現在嚴重情緒障礙的國小學生將近是五年前的兩倍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孟瑛如指出,情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情緒導致不能學習的學生。他們有一部分在資源班,但更多是分布在一般的班級。這些學生往往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給予適當教導,但大部分班級老師,卻是缺乏這方面訓練的。
許多老師上一堂課下來,除了教書,還得處理一個個分心、暴怒、衝動的學生情緒,簡直就像一場災難,更何況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老師認為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也不好,又如何能引導孩子好好面對情緒?
也難怪有超過九五%的中小學導師認為,每位教師都應該要有情緒管理相關課程訓練,而且「輔導管教的技巧」被老師列為最優先需要的訓練課程,可見情緒教育對老師、對學生,是多麼重要而迫切。

學校輔導體系資源不足

當老師面對的學生與家庭愈見複雜,學校的輔導支援系統,卻顯得薄弱無力。
孟瑛如指出,現在小學二十四班以下的學校,連輔導室都沒有。新竹科園國小校長黃美鴻就有點不平的說:「我們處在很尷尬的班級數,二十五班以上有輔導室,我們二十四班就沒有輔導室,輔導老師很有限,一星期只減兩節課,請問他可以輔導誰?」
國中的狀況也沒比較好。在國中,每十五班要有一個輔導老師,但不是專任,輔導老師一星期要上十七個班級的課,另外要接個案做輔導、做家長諮詢,實在無力針對一般學生進行情緒教育。
台北市國中小駐區心理師楊文麗也痛心的指出:「我到學校接觸輔導體系之後,才知道學校的心理輔導資源有多麼缺乏!我們國家的小學沒有專業心理輔導人員的編制,反而是大學有,這根本是本末倒置!一個小學生如果沒有好好關心他的心理困擾,行為很快就會出現偏差,別說等到大學再處理,他在小學高年級就會出問題!」
孟瑛如也指出,有些先進國家不但有學生輔導法,而且要求每二十五個學生就要有一個輔導老師。情緒教育應該從小做起,現在反而是小學沒有編制,沒有支援,等於是wait to fail(等著失敗)!等到長大有行為偏差再去用監獄處理。

尋求積極的對策

面對情緒教育的需求孔急,有些縣市與學校,積極採取了一些做法。
板橋國小輔導組長簡月英體認到,要加強情緒教育,強化所有老師的輔導技能才是最重要的。於是她帶領一批有心的老師,參與友緣基金會提供的SST(social skill training)社交技巧訓練,並且每月聚會討論,將所學引進班級經營。長期參與的老師,也組成輔導小組,每週在輔導室帶領團體輔導。
台北清江國小長期與八頭里仁協會志工合作,不但把情緒教育正式排入五、六年級綜合課,給學生完整的情緒教育課程,而且要求老師跟學生一起上課、一起學習。
新竹科園國小,除了引進EQ志工,每週固定為五、六年級的學生進行有系統的情緒教育,校長黃美鴻更從創校至今,要求每位老師都要參與TOC(Theory of Constraints)課程的訓練,提升老師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。並從一年級就開始融入課程,教學生畫負面圖、衝突圖,找出雙贏策略,將這方法運用到情緒管理。
有些地方政府,則提供了較多的輔導資源。例如台北市,是目前學校輔導體系做得最完善的縣市。
主導多項輔導計畫的雨聲國小校長楊國如指出,台北市今年開始有專任輔導老師的編制,預計三年之內,全市的小學都會有專任的輔導老師。而且要求專任輔導老師除了要有教師資格,還要是心理輔導相關科系畢業。
台北市在九十二年開始有駐區心理師駐校方案,也是為了補足學校輔導人力不足。但除了台北市,許多縣市在輔導人力上仍處於缺人、缺錢、缺專業,非常弱勢、受忽略的狀態。

教室應該充滿情感

每日上課前,羅東竹林國小老師宋慧慈總會先跟孩子談談他們現在的感覺,先讀讀孩子的心情,再開始上課。「先處理感情,再處理事情」,這是她這幾年教書的體會,當孩子的感情被照顧到,他們的學習會更進入狀況。
曾幾何時,教室已經成為孩子厭倦、排斥,甚至恐懼的場所?當老師願意多給孩子一個關愛的眼神,多一份傾聽、了解,給予情緒上的支持鼓勵,相信教室將會成為一個情感豐富,並能經常觸及孩子的心靈、引領他們心靈成長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心有戚戚焉的一篇好文章!曾幾何時!情緒障礙的學生竟是我們的隱憂!號稱專業的我們所無法給予的管理教育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fulon 的頭像
    tfulon

    芙蓉老師的天空

    tful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